泽连斯基最近发现,所谓“欧洲维和构想”,在地图上画出来很简单,真落实下去,麻烦可就大了。
欧盟那边盘算着,要拉出一支6万人的维和部队,在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撑起一道40公里宽、绵延3000公里的缓冲带。听上去像是战争降温的好主意,但在基辅眼里,这里面全是坑。
更妙的是,泽连斯基并不觉得需要这个“缓冲区”。他的解释很直接,它早就存在了。原因就是无人机的普及,把重型武器逼着隔开十多公里,中间成了“死亡区”或者“灰色地带”。这话听着冷淡,意思却很重:你们说要新建的东西,在战场上已经自然而然形成。
他给出的替代版本也很硬气:既然俄罗斯希望乌军离得更远,那就先把俄军从乌克兰境内的现有阵地撤回去。这是典型的政治交锋方式,把皮球直接踢回去。
欧洲人可没这么简单的打算。《金融时报》透露,他们正构思一道三层防线,缓冲区只是第一道,由第三国的维和部队巡逻。后面两层的守卫,是经过北约训练的乌军分队。看似周全,但欧洲内部对缓冲区的纵深方案没统一意见,光这事就得吵一阵子。
普京的想法也很明确。他多次讲过“缓冲区”或者“卫生区”是必要的。今年5月,他甚至直接说,俄军正在布良斯克、库尔斯克和别尔哥罗德这几个与乌接壤的州开展建设任务,因为这些地方频繁遭乌军袭击。
到目前为止,俄方版本的缓冲区已经部分成型。苏梅州的米罗波尔、别萨拉沃卡、格拉福夫卡,还有哈尔科夫州的梅洛沃、杰格佳尔内、利普昌斯基、沃尔昌斯克等区域,都已划入其中。开源情报分析称,目前面积已超过450平方公里。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的战争研究所预判,俄军可能会继续推进到大布尔卢克方向,这样可以串联起沃尔昌斯克地区和德武雷奇纳地区,为普京的缓冲区计划打下更坚实的地理基础。
早在3月,俄军就切断了库皮扬斯克通向大布尔卢克的关键道路。这一步棋让进攻路线变得更顺,也为东南方向向大布尔卢克伸展创造条件。库皮扬斯克是重要交通枢纽,几条关键道路的交汇点。一旦俄军控制它,就能稳固阵地,再往前打都有踏板。
在参与战事的部队中,还有第69和第72摩步师。他们此前在别尔哥罗德负责防御,第72师甚至还参加过将俄军赶出库尔斯克州的行动,以及2025年春夏对苏梅州北部的进攻任务。换句话说,这些部队,是俄军建立缓冲区的核心执行力量。
然而,当俄军在实地推进和清理缓冲区时,泽连斯基和欧洲人却在纸面上争论不休:缓冲区究竟长什么样,谁来守,守多宽。这不仅仅是作战细节的分歧,更是乌克兰和北约国家在安全保障上的深层矛盾。
没有乌克兰的点头,欧洲这套维和部署几乎不可能落地。但泽连斯基态度很清楚,他不打算配合。他的“不妥协”,背后既有战场现实的考量,也有国内外政治姿态的需要。
Politico的报道显示,欧盟所谓的6万维和兵只是个初步估算,要在3000公里战线铺开,还得考虑兵员流转、后勤补给和边境管理。这可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在欧洲内部,关于投入规模、参与国家、规则权限等问题,分歧不少。
而俄方看得很透。只要基辅和布鲁塞尔不能在缓冲区方案上合拍,俄军的推进就能在政治上更有操作空间。缓冲区不仅是防御带,还是谈判筹码。
泽连斯基所谓的“死亡区”说法,其实也有他自己的盘算:一方面,他不愿意看到外来武装力量在乌领土深处长期扎根,哪怕是“维和”名义;另一方面,这也是在给西方施压,把焦点引回俄军撤退的问题,而不是在乌克兰土地上人为划隔。
但不管是哪一方的设想,40公里纵深、3000公里长度的概念就摆在那里,这是个超大规模的军事存在。后面一连串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军费、人员、管辖权、交火风险、国际法框架,哪一样都不好啃。
更让人看出复杂性的,是各方对缓冲区的定义几乎不在一个频道。欧盟想的是降低冲突烈度,普京盯着的是战略纵深,泽连斯基担心的是主权和控制权。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嘴里,意义完全不同,自然也就难有真正的共识。
眼下的局面,是三方各办各事。俄军稳步蚕食,大布尔卢克的战略构想一步步前推;欧盟在纸面上画图,讨论谁出人谁出钱;泽连斯基公开唱反调,把注意力继续拉向战场现实。谁都没有真正退让的意思。
这种僵局,很可能会持续下去。尤其是当俄军新建的缓冲带越来越牢固时,欧洲方案的政治意义和实际操作空间会进一步被压缩。到那时,这个6万人的维和设想,可能还停留在会议纪要里。
而在基辅,泽连斯基还没有改变立场的迹象。对他来说,这不仅是军事安全问题,更是政治底线,缓冲区可以有,但那必须是他认可的版本。
配资网络配资炒股,股信网配资,威资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