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漳江入海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漳江口自然保护区),在互花米草除治迹地(互花米草侵占的区域经过治理后留下的区域)上,开展红树林种植工程,推动生态修复。
漳江口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北回归线北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红树林天然群落,也是福建省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首个国际重要湿地。漳江口自然保护区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滩则滩”的科学修复原则,以秋茄、木榄、桐花树、白骨壤、老鼠簕为主,在800余亩互花米草除治迹地上实施红树林种植工程,通过构建多物种协同的生态体系,为海岸线筑起一道兼具防风固沙、生物庇护与碳汇功能的“绿色长城”。
据介绍,截至2025年7月,保护区已累计种植红树幼苗50余万株,成活率达89%。生态修复工程也保护了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显示,修复区底栖动物种类从12种增至34种,招潮蟹、弹涂鱼等标志性物种密度提升5倍;鸟类种群新增黑脸琵鹭、勺嘴鹬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越冬水鸟数量突破两万只。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积极推动青少年环境教育。厦门大学“少年蓝色先锋”计划近日在此启动,21名高中生学员通过VR技术模拟红树林修复场景。保护区还与当地学校共建“红树林科普课堂”,开发“红树精灵”AR互动课程等,向青少年科普生态知识。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王彤 陈康
发布于:北京市
配资网络配资炒股,股信网配资,威资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