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绍兴“鲁迅抽烟”墙画引发的风波持续发酵,频频冲上热搜。
据报道,在浙江绍兴的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先生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部分游客到鲁迅纪念馆参观游览,会到这面墙点燃打火机或香烟,拍一张“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此举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之嫌,还会误导青少年,建议将鲁迅抽烟改为右手握拳,并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
8月25日晚,绍兴鲁迅故里景区正式回应:“鲁迅故里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如今,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回顾这场风波,舆论对这起以控烟之名要求更换墙画的举报,却响应寥寥。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举报理由模糊了历史情景与现代观念的边界,过度联想的逻辑推演,也容易引发旁人的不适与反感。
在一篇关于鲁迅吸烟史的研究文章中,北京鲁迅博物馆的研究官员萧振鸣写道:“纵观鲁迅一生,有几样嗜好是伴随他一生的,如吸烟、饮酒、喝茶、吃糖等,而最凶的,要算是吸烟了。”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也说:“鲁迅的烟瘾,一向是很大的”。正因如此,不少画家在刻画鲁迅先生的艺术形象时,会将“夹烟”这一招牌动作融入其中,通过加入这一“历史的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便是更具“活人感”。
对此,光明网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这些细节不是对‘吸烟’的推崇,而是对‘生活化鲁迅’的还原,让这位文学巨匠从‘高高在上的符号’变得有烟火气:他会在创作间隙点烟沉思,会在苦闷时借烟排解,也会因肺病反复尝试戒烟。删除鲁迅吸烟的历史细节,看似规避了争议,实则让历史人物变得刻板扁平,既否定了几代人对鲁迅形象的集体记忆,也违背了‘尊重历史’的基本准则。”
如果以控烟之名抹掉鲁迅的招牌动作,或是如游客提议的那样,轻率地将动作改为握拳,恐怕陷入了以当下文明之尺审度历史的误区。如此做法,未必会取得好的效果。
对此,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官方公众号“浙江文旅政务”发文表示:尊重真实的历史,无需因“道德完美”做过度“美颜”甚至篡改,更不要因为过时了就大肆“丑化”或是“诽谤”,而应将历史原汁原味呈现,甚至用文字、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立体式展现,让观者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悟、用脑去思考。秤,就在每个人心中。
如今,通过社交媒体、政务平台,人们可以轻松“一键”反映、投诉问题。此次风波过后,每个人应如何运用手中的表达权,相关部门又该怎样妥善处理举报意见、在喧嚣中理性决策,也成为不少媒体关注的议题。
新京报评论在《“鲁迅夹烟”事件启示:对离谱投诉何妨态度更鲜明》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不经过审慎考虑,无视社会普遍奉行的常识,只消打几行字或拨一通电话,就能让大量精力与资源陷入到对微小琐事的过度响应中,最终稀释了投诉机制本该具有的治理效能,以及制造一种莫名惊诧的社会效果。公共资源是有限的,纳税人的钱不是白来的,有更多的公共议题需要照拂与关注。倘若对每一个不合理的、荒谬的投诉都要折腾一遭,损害的实际上是所有人的利益。”
对收到投诉和意见的部门或单位来说,能否理性应对、科学解决,也是对精细化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考验。“浙江文旅政务”发布的评论文章指出这样一个现象:近年来,文旅行业尤其是旅游景区成为了“热搜常客”,许多景区因而患上“舆情焦虑”,在恐投诉、恐舆情中乱了方寸、慌了阵脚,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定不移的勇气。
面对五花八门的投诉,有关单位既不能“选择性忽略”,也不该“照单全收”。努力在情理法之间达成平衡,秉持辩证视角和历史思维,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才更符合公众期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配资网络配资炒股,股信网配资,威资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